大车看细节小车看涂装,来上点我之前写的干货继续关于比例的科普大业。
首先,比例模型界万事万物源于铁路沙盘模型,当时的铁路沙盘模型总会,为了应对各国轨距不同而确定一种统一的模型制式,3.5mm代表一英尺,16.5mm则代表1435mm标准轨距,折合算下来比例就是1:87.086,于是HO比例1:87就这么诞生了。进而英国火车做得大点,熊国火车做得小点。
而1:87对于车模来说确实小了点,于是很简单,乘以二,1:43,零头向下取整,仅此而已。至于24比例的由来,与相对欧系血统的43比例发源大相径庭,简而言之就是由汽车厂商赠品演化而来的Promo car,在历史的一定阶段上呈献给大家以24、25、32几种比例,其实该阶段所谓的比例也是为了把不同大小车子塞进同规格盒子而估算出的值,与火柴盒的四六不着的比例思路类似,好在最后渐渐稳定下来。
时代原因,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车都远大于同时代欧系车,所以美国各品牌车模大多以25比例流传,至今依然可以在AMT、REVELL的一些上古美系套件;24比例则更受到欧系车厂青睐,32比例因其自身原因后来在军模的墙外开花。24比例后起在八九十年代,依靠美国本土的MBI与富兰克林一类的非玩具起家工艺品厂商,通过合金铸造摆脱了玩具的名号,而后又在日系塑料套件厂商田宫、富士美、青岛社之流的带动下,稳坐最标准模型宝座(其实有井社效仿老AMT曾经推过很多不错的32比例套件,不过还是输给了时间)。
当然,时代变数依然太大,就像一卷完美的反转菲林片远不如一块不完善的CCD来得快速,新世纪的到来伴随游戏业互联网娱乐的巨大冲击,让这个要么烧钱要么费心的爱好人气骤减。简单且低门槛才是时代诉求,人们需要更精密、更精确的模型,还需要更廉价、更方便的购买方式来满足收藏欲。于是,作为主流摩托车比例的12,在一小段时间内汗牛充栋到车模比例,不过人们发现,比例的翻倍,体积的翻倍并没有带来几何增长的感官冲击,机智的商人们不约而同,进而一个折中的18比例就水到渠成。
凭借金属蚀刻的普及以及模具业的发展,当然还有现在看都依然不可思议的我国东南沿海廉价劳动力,一些厂商取得了莫大的成功。63年成立,主业一直是动态模型的京商,46年成立,顺丰顺水的法国玩具大户NOREV,45年成立,美泰旗下赫赫有名的玩具小车品牌风火轮,还有历史短暂但黑历史极多的A记与M记,都是这个比例的奠基者。
革过去革过命的命,无论是否承认,18比例不仅真的成功击垮了24比例在合金界的地位,还巩固了压塑合金车模产业在今天收藏界的位置,纵然田宫旗下的Ebbro或者已经作古的富记有多少为人称道的作品,新品一但断代,人气再断了档,便也是昨日黄花。于是便形成了今天,18合金、24套件的稳定(?)时代,不过说不定又是某年某月,什么样的技术,又带来什么样的比例。